科研简讯: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自组织的建设与引导研究”顺利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2012年度资助项目“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自组织的建设与引导研究”已经完成,并于近日获得结题。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自组织的建设与引导研究,是中心2012年的立项项目。本项目由我校物理学院分团委书记赵海丰同志主持。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并把研究内容与日常学生工作相结合,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自组织的建设与引导研究”课题从现状分析、作用及措施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第一,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一个主渠道。当前大学生的上网途径很多,同时上网已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二是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对大学生的成长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它方便联系,有利于大家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它带来了较丰富的资源,有益于丰富自身的知识;自由性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他人的约束;成本低,效率高,符合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消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意性强,缺乏主流思想的引导;教育意义弱;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可监控性差;虚拟交流减弱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建设的作用。一是开拓并提高大学生的视野和学识。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是校园网络的一个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文化建设,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网络具有无时间、空间限制的特性,利用好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这样一个大学生较集中的网络群体,是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三是促进自主的相互学习。信息网络使得高校的校园文化跨越了传统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多维化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极高的兼容性使大学生在自组织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和状态的校园文化。四是信息网络塑造的虚拟世界中的活动内容主要来源于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同时信息网络中的活动也影响着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活动。
第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建设与引导,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从目前来看,网络自组织缺乏与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面对新形式新问题,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不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新路径,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一是完善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引导机制建设。包括要做好大学生网络自组织骨干成员的思想引导及做好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行为引导两个方面。二是健全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管理机制建设。三是改进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监督考评机制建设。
本课题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以本课题成果为基础,赵海丰同志撰写的相关论文发表在《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