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2012年度资助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已经完成,并于近日获得结题。
本课题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问题是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其一,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简称为“五化”)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五化”的发展,会导致价值的嬗变,导致话语体系的嬗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构提供内在动力。其二,在“五化”等趋势日益鲜明的当代,在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吸引世界目光的今天,中国的社会科学正在经历学术话语体系的第三次重要型构(社科院,2011)。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型构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构提供外在压力。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担负着引领学术的责任,“在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中起着创造基础和前提批判的作用,并深刻内聚着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文化逻辑和理论张力”(孙麾,2009)。
本课题认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它有利于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视野,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有利于在青年人当中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能力;有益于提高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从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同经典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之“脉”提供理论支撑。
本课题认为,话语体系是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载体,而话语又是某种特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活动,它既是一种表述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话语体系与其相适应。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重构,更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构。本课题站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以现代化为视角,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文本解读法以及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重构的逻辑起点、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重构的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价值引领功能的均衡发展,有效掌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本课题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体系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切入点,构筑了一个以商品(市场经济)为逻辑起点、以资本(工业化)为核心范畴、以世界市场(国际化或全球化)为重点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尤其是人类现代化发展规律的逻辑体系,揭示了工业化与制度变迁(工业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本课题着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业化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进行了分析(主要由时家贤执笔)。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维度进行了探讨(主要由刘宁宁执笔)。
本课题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以课题研究内容为基础,时家贤同志撰写的论文“新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旨趣”( 江汉论坛2013年第3期)和研究报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探索——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重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