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张宗岱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提出了高度凝练和层次鲜明的三个开放性的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新的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凝结了深刻的理论智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的高度,并以此开启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的历史阶段。
开放式的价值引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明晰的方法论要求。这种方法论要求摈弃以往僵化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开启一种开放的研究进路和敞开的研究视野,以辩证的逻辑,科学地培育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逻辑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必须把握多元的现实语境,充分认识和掌握当下社会价值交往关系中的张力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把握敞开的历史语境,充分认识和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演化过程。只有辩证地把握核心价值观念形成的共时性特征和历时性特征,才能够准确的指认其现实依据和历史坐标,从而实现明晰、准确、有效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现实语境下的张力结构中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下中国社会价值的多样化已成为共识,构成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现实依据。但是,与价值的多样化相对应的另一个方向——价值共识,被长期忽略了。
波澜壮阔的中国式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个人,个人真正以个体存在于社会生产交往关系当中,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个人独立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得到空前的释放。伴随着个体的独立,其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主体必须通过更加充分的主体间交往,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日益深刻的社会交往使得主体间的价值关系日益复杂,不同主体间出现了对不同层次的、不同程度的价值共识的需求。一定程度的、一定范围内的价值共识,构成了主体间价值交往的基本前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日益深入的价值分化与日益凸显的价值共识形成了一个张力结构,构成了研究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现实语境。价值多样与价值共识在对立与统一中伴随着主体间不断深化的交往而得以不断地交织和发展。
在这种张力结构的现实语境中,凝练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与契机共存。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伴随个性化突出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易流变的价值趋向,这是凝练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障碍。但是处于张力结构另一端的价值共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无限的可能性。价值共识在两个层面上较为突出:一是个体交往的价值共识,在现实当中多表现为利益共识,即通过交往获得共同的利益目的,比如平等、诚信等。一是作为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多表现为形而上的理想、信念,比如幸福、尊严、公正等。充分认识和研究社会交往价值中的张力结构,是凝练核心价值观辩证逻辑的内在要求。
在历史语境下的开放系统中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主义,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本身的历史性研究,只有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才能科学地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从既成性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生成性的、历史性的思维方式。
首先,五千年来绵延不断的华夏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文化底蕴,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我们构建一切价值体系的基本前提。只有以开放的视野把握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融合与冲突的内在张力,才能把准当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脉搏。
其次,十八大报告再次确认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的历史语境。“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决定了当下以解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核心。这就意味着,当下所能够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发展的范畴,需要在发展的框架内和视野内进行探索,而发展本身作为一种更为广泛的价值诉求也应该是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并没有关于社会主义一成不变的、封闭式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也没有对社会主义的具体特征和运行结构进行详尽描述,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那样:“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不会存在一个既成的、封闭性的规定。我们要摒弃这种幻想,在变动着的现实当中和发展着的历史当中实现理论突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凝练核心价值观辩证逻辑的核心内容。
只有充分认识并科学把握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现实,深入研究社会交往关系当中所呈现的张力结构,以价值多样化为背景,以价值共识为契机,全面地把握真实的价值交往关系,才能实现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只有充分地考察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把价值观的凝练放在一个开放的演进系统当中,才能实现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未来价值目标的理论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张宗岱)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