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心简介组织机构学术动态学术交流下载中心
 
 
 
 
理论热点
 
实践自觉是理论创新之源
2014-01-22 18:3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勇于深入实践、不断探求真理、敢于改革创新的党,而其不断深化理论创新的源泉就是实践自觉。

  一种理论,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其价值生命之源无外乎两条路径:一是实践自发;二是实践自觉。显然,高层次的实践自觉包含着两个面向:一是自觉面向实践来创新理论;二是自觉以创新理论来指导实践。因为从自发实践中凝练出来的理论,如果不继续以实践自觉的品质去发展自身,当时间的推移超出了自身的理论视野,这种理论的价值生命就会趋于枯萎;反之,如果具有实践自觉的精神品质,这种理论的生命价值就会顽强呈现。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哲学家们没有意识到实践自觉对理论价值生命的决定性作用,往往依赖抽象思辨而把理论引入到神秘主义的迷宫,因而其价值生命的维系是实践自发,这就决定了其价值生命也必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宣告了他的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不在别的,而在于实践。正因为把实践引入了哲学,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所有的理论观点得以建立,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理论不再是解释世界的僵化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成为不断自我更新的、展拓的、开放式的体系。

  于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以实践自觉的精神,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价值生命。恩格斯在肯定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时指出:“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在哲学认识的领域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时代条件形势在不断变化,社会矛盾环境在日益变迁,实践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无止境。因为整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觉生命本质的思想精髓。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始终强调要以发展的眼光自觉实践自己的理论。马恩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共产党宣言》虽是“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马恩逐步修正了自己的一些原有看法,并在再版序言中对《共产党宣言》作了多处重要的补充。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的序言中,他们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正是由于不断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改、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成果,而不是固守已有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才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并在不断丰富和自新发展的过程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我国近代民族危机以来,一系列救亡图存的努力之所以最终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所选择的理论、道路与制度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实践,因而也都成为这场运动的匆匆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用实践创新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与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辉煌成就与实践经验也再次力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指导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生命的精神品质,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不竭动力,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的制胜法宝。在迈向新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自觉实践、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全面深化改革,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续国家发展动力,共同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光明网)

关闭窗口

中国沈阳 辽宁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 辽ICP备:05001361号